welcome欢迎光临威尼斯(55393·WNS认证)官网-Venice Dream City

LOGO

《新观察》颓势不减,农机企业如何自我救赎?

发布时间:18-08-15, 02:03 PM  浏览数:Loading...

一面是火海,一面是冰山。今年国内机械行业出现了“几家欢乐几家愁”的巨大反差,与工程机械行业异常火爆的市场表现相背驰,农业机械行业持续走低的市场态势压迫着每个从业人员的神经,痛,只是一种直观感受,更深层次的生存与消亡大考,无比严峻而不留情面地直逼企业“生存骨髓”。

正可谓一张产业调控大网撒下,有的撤离、有的坚守、有的整合、有的倒闭……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已经拉开大幕。据不完全统计,上半年国内农机企业消亡数量近乎1/5,以国内2500家农机企业来算,这个数量大约在500家,可见企业生存环境和面临的形势恶劣到何种程度。

一直以来,每次产业调整就是一道鸿沟,趟过去的企业不见得就风光无限,但是,趟不过去的企业,大多都是黯然离场。活着,成为了颓势市场下农机企业发展基础中的基础,如何自我救赎,每个企业各有各道,但是,以下三点是必不可少的通用准侧。

一、生存力

平衡自己,做聚焦层面擅长的事情。

对于国内经济发展而言,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就是一个分水岭,在此之前,中国经济的举债是正常模式,债务增速与收入增速相当,但从2009年开始,中国经济进入到过度举债模式,全社会债务率持续上升,国内实体经济债务年均增速为19%,而GDP年均增速只有11%,负债在GDP中的占比从2008年的129%飙升至2017年的242%,因此,去杠杆的呼声越来越大,结构性供需调整已经进入了深度发展阶段。

农机行业作为实体经济的一小部分,自2004年农机补贴政策实施以来,实现了10余年的超常规快速发展,而伴随着国家供给侧结构调整等一系列大政方针的实施,自2015年开始进入了发展趋缓的调整阶段,整体增速全面下降,利润水平持续降低,今年以来,农机产业诸多中低端传统品类进入了持续下滑的通道,整体市场行情深陷低谷。

在如此的背景下,农机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,按照管理学的一些理念,越是行业不好越要聚焦擅长的事情。因此,农机企业必须找准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,这种优势要么是具有“引领”意义的,要么是与众不同的,要么是“独创”的……说起来好像很虚无飘渺,其实也不见得不着边际,比如,前几天笔者就了解到一家制造辣椒把剪切机的企业,企业规模不大,但是订单供不应求,为什么?市场有需求,且产品与众不同!这种不同是依靠多年的不懈努力培育出来的,老板原来就是做辣椒出口生意的,一直被人工剪辣椒把这一难题困扰,所以潜心10余载研制了这种特殊的机械,这个过程中艰辛困苦就不用多说了,这家企业的成功就是“独创”和与众不同。

  大家都清楚,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,农机企业必须走细分经营的路子,尤其是在市场细分领域,还有很多需要精耕的空间。不管是做什么类型的产品,必须找到其对应的目标市场、找准目标客户、培育优势渠道、细化服务策略……以前做业务,需要坐在店铺里等客户上门,现在做业务,需要主动寻找客户;原来抢占市场就是要做产品,如今引领市场不仅要做好产品,而且要打造综合生态圈,为用户提供一体化、全方位服务方案;过去做产品唯低价格,现在乃至将来做产品要讲性价比,既要质量好又要价格合理,等等。

总而言之,农机企业要在严峻的形势里生存,就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专属生存力,要在自身优势领域里把长板做到最长,聚焦产品制造、聚焦技术工艺突破、聚焦员工队伍建设、聚焦市场培育、聚焦风险管控能力打造等全要素,一切为了生存而后发力。

话说回来,别人喊口号是一回事,提升自己是另一回事。如果市场攻不下、用户培训不起来、产品不争气、现金流再出问题,那么,盈利落空势必难免,无力回天就得退出市场竞争舞台。

二、创造力

新旧转换,让每个人身上都有“动能”。

今年,中美贸易争端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,备受全球瞩目,而其中,中兴“芯片”事件像一根巨刺一样扎痛了国人原本有些“骄傲”的神经,这次事件再次深刻地告诉我们,在诸多领域我们还存在技不如人的瓶颈尚未突破,我们在尖端科技、技术研发、工业制造等环节离全球顶尖水平尚有不小的差距。

  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、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辛国斌713日在“2018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”上表示,一段时期以来,国内外评价中国制造业发展成就,往往扬长避短,片面夸大成绩。中国制造业创新力不强,核心技术短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。

据介绍,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调研结果显示,32%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,52%依赖进口,绝大多数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%的高端专用芯片,70%以上智能终端处理器以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。

在装备制造领域,高档数控机床、高档装备仪器、运载火箭、大飞机、航空发动机、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逾95%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。“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几十年的差距,建设制造强国的路还很长。”辛国斌说。

格力掌门人董明珠一直在呼吁,制造业要艰苦创新,不逐利而行。而一直以来,不管是农机还是其他制造业,趋利导向仍然势头不减,以往,很多企业通过以市场换技术、以资金买技术、以挖人才造技术等方式取得了一些技术进步,但今后这些途径恐怕都难以行得通了,因为伴随着国内中产阶级的崛起,人们愿意为创新、为好的产品买单,低价格、低质量已经不受欢迎了。

面对趋缓甚至下滑的市场态势,倒逼着企业立足市场需求,加大创新。也就是说,今后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唯有自主创新,既要实现技术领域的创新,更要实现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,结合国家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实现新旧动能转换,形成新的更具活力的造血功能,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,除此之外,别无他途。

具体到农机行业而言,一方面要着力培养“新动能”,重点突破高端制造的核心技术壁垒、工艺壁垒、工业设计壁垒、智能化制造壁垒等诸多屏障,完成高端产品进口依赖的国产化替代,比如整机产品中的大型玉米机、大型棉花机、大型畜牧机、大型甘蔗机、高密度打捆机等等,再如核心部件电液控制系统及控制软硬件、动力换挡传动系统、GPS导航系统、打结器、采棉指等等,切实形成全球领先的制造能力;与此同时,要对现有“旧动能”进行全面升级,针对目前形成的中低端产品制造体系,完善技术、工艺、质量、制造等全过程各环节控制能力,重点在“产品”整体性能提升上实现跨越,完成产品可靠性、实用性、新颖性、创造性、舒适性等基础功能“改头换面”,促进系统性能力提升,让“旧动能”逐步转化成“新动能”。

这个过程中,人才建设至关重要,目前,国内两千多家大大小小的农机企业,整体水平严重参差不齐,技术工艺体系不足、制造精细度不够和产业队伍建设乏力,一直以来是众多企业的软肋,按照国际惯例,工业尤其是大工业一定得强调连贯性、计划性、技术队伍的提升性,而反观国内农机企业,尤其是以民营性质为大多数的中小企业,企业管理阶层往往购买新设备舍得大把花钱,但是对人才建设不舍得投入,对员工的信任感严重不足,同样换不回员工对企业最基本的认同和信任,企业招聘大多强调现在产品行业经验,根本不想对员工做出潜能的挖掘和连续的培养,企业发展可持续性几乎不存在。

农机企业形成良好的创造力,必须加大产业队伍培养,就像是现在的高铁动车,之所以跑得快,是因为每节车厢都有动力源,企业亦然,发挥每名员工的主观能动性,将成为企业能否实现长久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
三、思考力

更重要的事情在未来,而不是过去。

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过,中国产业变革进入了下半场。吴晓波判断,接下来的10年里面,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和要素发生四个重大变化:第一,全球化的停滞,“中国制造黄金十年”终结。第二,成本提高+电商冲击,传统产业大规模洗牌。第三,中产阶级崛起,“价廉物美”模式崩溃。第四,移动互联网,制造业、服务业和金融业的结构性破坏。这些预判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启示。

直面未来,农机企业经营者不能坐等着市场重新回到快速发展的轨道上来,而是要顺应市场发展大势,更加关注思考力的培养,不仅要埋头苦干,而且要抬头看路。具体来讲,农机企业必须思考以下四个方面形成系统解决能力。

一是,去往哪里?不管是做如种形式的思考,农机企业必须为自己的发展设定目标,或称作确定方向。按照目前的经济环境,企业做十年战略规划的越来越少,因为未来不可确定因素越来越多,变数太大,而针对企业发展的两三年规划愈加备受青睐。不看太远,但是,每家农机企业都有必要在客观评估自身综合因素的基础上,确定未来2-3年的发展目标,这就是企业的“风向标”。

二是,怎么去?有了目标,就得确定如何到达的方法和路径,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经营举措——是强强合作还是自行拓展,是借助外力还是自主创新,取决于不同企业实际情况。不管怎样,经营举措实施过程是需要对企业运营全要素进行系统评估,确定不同阶段的大的行动计划,落实到责任人员,明确验收标准和时间节点,同时,对关键事件要进一步细化,形成核心人员牵头,全过程相关人员参与的项目推进有效机制,辅以阶段性验收、评审,确保预期目标实现有效落地,形成有效管控和闭环。企业战略目标实现就像爬山,如果不是搭乘索道上去,就得一个一个台阶往上走。

三是,需要配置怎样的资源?企业经营是多要素共同作用和相互配合的过程,农机企业要发展,就必须全面衡量企业运营的系统能力,首先,人才是第一位的,凡事都需要人去做;其次,产品、技术、工艺、资金、设备等是基础,没有这些企业运转不起来;再次,市场、用户、服务等等各环节要形成有序流动,形成良性发展支撑。赢得未来,任何一家农机企业都必须在顺应国家政策方向的基础上,以市场为导向,聚焦市场本质竞争,打造良性资源生态圈,实现有效增长和发展。

四是,行动偏差如何修正?从发展规律来分析,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,会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弯路,这没有什么可怕的,可怕的是在关键重大节点上出现重大决策错误,如何避免?一要建立有效沟通决策机制;二要形成高效过程管控体系;三要找准授权和把控的有效平衡点;四要适当借助咨询与管理指导等第三方力量,等等。

在全球经济高度开放、融合和创新的今天,国内农机行业面临着升级、转型的关键阶段,毛泽东在《新民主主义论》中讲过“不破不立”,我们必须要有否定自我、废旧立新的勇气,不断突破与升级,凤凰涅槃、自我救赎,相信,美好的明天永远属于勇敢者和开拓者们!

 

原创声明:

本文原创作者:大田传媒|农机360网 《农机新观察》特约评论员 李勇,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友情链接:
XML 地图